寻迹增信第十八期:李玉互助组

发布时间:2022-01-25浏览次数:25

各位听众:

大家好!

我是小红灵。今天由“小红灵”带领大家了解李玉互助组。

李玉互助组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吉袱乡五宫村。

(李玉与她的社员)

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,是在新中国成立、完成农村的土地改革后逐步进行的,经历了农业生产互助组、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、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三个阶段。

南京解放后,在党的领导下,人们进行了土地改革,农民们都分到了土地、耕牛、农具等生产资料。为避免土改后农民重新丧失已分得的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,党和政府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,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。

(六合、江浦的土地厂房所有证和存根)

1951年4月,在毛泽东“组织起来,是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”的号召下,南京郊区的李玉等五户农民,根据“自愿结合、等价交换、民主协商”的原则,建立了“李玉临时互助组”这一农业生产互助组,这是南京市郊第一个临时互助组。互助组是一种相互换工、帮工的劳动组织,在劳动过程中农户交换使用劳动力和耕畜、农具,或以人工换人工、换畜力、农具等,使人力、畜力、农具的余缺得到及时合理的调剂。

(和社员一起劳动的李玉)

不到半年,李玉临时互助组从5户增加到了46户,拥有耕地123.5亩,临时互助组也转为常年互助组,并有了短期生产计划和评工、记分、记账等制度。李玉互助组生产上相互帮助、互通有无,资金上相互支持,克服了农户分散经营中劳力、畜牧、农具、资金不足的困难,促进了农业生产协调发展,显示了集体生产的优越性。



(在劳动的社员)

1952年3月,南京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召开,总结交流了李玉组等典型互助组的先进经验。此时,全郊区已组织互助组1120个。

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,农业互助合作的矛盾渐渐显露出来:农忙时,先干谁家农活,农具、耕牛如何使用,抗旱时先给谁家抽水等互助组经营上的矛盾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南京市委批准试办以土地入股、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。1952年4月,“李玉农业生产互助组”转为“李玉农业生产合作社”,是南京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。李玉农业生产合作社坚持按劳分配,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。合作社有章程、有制度、有社委会。通过生产实践,李玉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建社的第一年,小麦便获得大丰收,年亩产超过全村平均亩产的89%,并获得“华东地区小麦爱国丰产模范”的光荣称号。年终分红,社员家家分得了粮食和现金,这也使许多农民看到了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。1954年5月底,全市郊区建立农业合作社。

(建立农业合作社)

1954年7月,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,使李玉农业生产合作社面临了一次严峻的考验。7月初,狂风暴雨连续袭击了两天两夜,社员的住房被冲倒,几百亩庄稼地受淹,农业合作社的生产、社员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威胁。李玉便组织社员进行生产自救,堤内损失堤外补。根据区委关于“组织起来,生产自救”的部署,合作社一方面安顿遭受水淹无家可归的社员生活,为他们修建房屋;另一方面组织人力抢收未淹的庄稼,抢种小麦,开展多种副业生产。依靠集体的力量,李玉农业生产合作社很快把山坡上的庄稼全部收了上来,被淹的尤家圩也种上了麦子,这使大灾之年社员们仍能安居乐业。

在抗洪救灾斗争中,合作社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。在党的领导下,农民的互助合作积极性空前高涨,互助合作运动进入大量建立初级农业化生产合作社的新阶段。1955年1月,市郊农业合作社已由109个发展到385个,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32%。

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南京,视察了陵园区玄武湖红光蔬菜社和栖霞区十月社,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郊区农民的社会主义热情。与此同时,高级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。1月16日,全市郊区557个初级社,合并扩建为22个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,平均每社有867户,千户以上的大社有6个。至此,南京市提前完成了完全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。

(毛泽东在南京视察)

关于李玉互助组,“小红灵”就介绍到这里。对于李玉互助组还有哪些事迹,欢迎大家留言和投稿。我们的邮箱是:

xiaohongling2021@163.com。

我们下期再见。

l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BOB·体育综合APP下载-俱乐部-Dream It Possible
Baidu
sogou